前言:商业保理
商业保理直面同业竞争,行业走到转型路口
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商业保理公司作为地方金融组织的一些“先天不足”正在显现。
根据银保监会相关规定,商业保理公司开展业务时风险资产总额不得超过公司净资产的10倍,而银行保理则不存在类似的监管规定。这一规范在严防商业保理公司规模无序扩张、压实风险偿付能力的同时,也对其资本金实力提出了相当要求。
此外,由于融资渠道受限,保理公司的资金成本相对较高,也对经营产生压力。“尽管银保监会给出的融资方式包含了向受其监管的银行与非银机构借款、再保理、发行债券等,但合规金融机构对商业保理公司、尤其是民营商业保理公司普遍持审慎态度,即使借款也会要求增加抵质押物或第三方担保等。”一位业内人士向新华日报财经直言,“许多保理公司后还是依靠股东方借款,但很多股东方也只是财务性投资,对基本的资金收益率还是有要求的。”
而近年来社会融资环境的变化,更是加剧了这一趋势。“2020年来,央行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社融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前一年度;而像供应链票据、标准化票据等创高新工具的普及,也在推动企业融资利率的下降,这些都对商业保理公司产生了挤出效应。”韩家平说。
多方效应叠加,商业保理走到了转型的路口。“我给商业保理的发展提出三点建议,要做到比银行更懂产业、比产业更懂金融、比金融更加智能。”韩家平说,“保理业务既然是围绕供应链核心企业来说,就应该紧紧依托这一思路,对所在产业链上下游有更加清晰的了解,清楚哪个环节的企业是需要融资的、什么样的应收账款是符合该产业特征的,以此来帮助开展面向中小微企业的保理工作,达到服务实体经济的目的。”
国际保理商联合会(FCI)东北亚地区总监林晖也称,当前商业保理公司应该及时调整经营目标,从提供基础的融资服务转为帮助提成整个供应链的韧性。